纳智捷真的有那么不堪?是,也不是。身为台湾汽车工业为数不多的本土汽车品牌,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。而自从退出中国以来,全新 SUV 车型 URX 也适时推向了市场。
现如今,虽然对比大陆市场极度内卷化的电动车产业,纳智捷 n 的产品力很难出挑,但你要知道,整个台湾的汽车市场规模不过年销 40 多万辆。加上,由于日系车盘踞当地车市,其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可想而知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背靠裕隆集团的纳智捷可以在温室中维持自主品牌的脸面,实则也可以借着全球车市转型的浪潮,动一动日系三强的蛋糕。
不过,熟知裕隆集团此前一系列操作的人会了解,纳智捷 n 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。由外观便可知,该车系富士康 Model C 量产版。只是为了凸显纳智捷自身的品牌标签,在一些细节上做出了修改。譬如,将前格栅上的车标由 Foxtron 换成了 LUXGEN。
换言之,鉴于富士康纯电动汽车品牌 Foxtron 是由鸿海集团与裕隆汽车成立的合资公司打造,只要纳智捷在电动化当道的行业环境,需要在短时间内推出自己的电动车时,富士康就有 " 义务 " 将自己的电动车模板,提供给前者。
Model C 也好,同时期亮相的 Model E 也罢,这些原型车的作用如出一辙。
或许在正式上市之后,纳智捷 n 依旧会如它的前辈一样,在台湾这个被日系车把控的围城中,不受消费者的待见,销量纯靠政府和相关企业帮忙消化。于海外市场,更别提能有多少外国人为之买单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无论市场表现如何,纳智捷 n 的推出将为富士康接下去的造车思路,给予一定的纠偏和梳理。
倘若富士康执着于依托自身强大的代工生产能力,为那些没有电动车自研能力的传统车厂,提供电动车整车解决方案,那么,通过和裕隆集团合作生产纳智捷 n 的方式,就是一次用来检验此种做法可行性的尝试。 世事难料,别想得太美
说到底,纳智捷 n 只是一把富士康手握的尺子,一把用以测试电动车市场水深的尺子。毕竟,富士康有多么觊觎电动车市场日渐涌现的红利,从 2005 年收购台湾安泰电业开始,其野心就开始显现,并逐渐从各个维度向外溢出。
当然,对于造车一事,富士康创始人、前董事长郭台铭也从不谦虚,甚至总以 " 如果我们能制造 iPhone,为什么不能制造电动汽车?这是一款有四个轮子的 iPhone" 的说辞,反复敲打着那些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。
2017 年,在那个人人都企图进军电动车市场的淘金年代,早早启动代号为 "A-Fu Initiative" 的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富士康,就已经伺机而动。
由于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技术储备不足,裕隆汽车可以从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中调动资源,推出纳智捷 n ,无可厚非。而一旦此举奏效,未来在面对海外市场一堆无力推进电动化的车企,富士康或将可以继续扮演自己 " 代工皇帝 " 的角色。
但行至当下,当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极度内卷,令各个主流新能源车企都在高喊着,在整车平台、三电系统、自动驾驶等许多方面均要落实全栈自研,我们不禁要问,富士康这套体系的价值还剩多少?若是来到大陆市场,富士康的如意算盘恐怕就打不响了。
|曹佳东|
血液中流淌着汽油,
唯快不破! THE END 微信号|iAUTO20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