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彬县苹果110吧 发布于2022-9-1 08:30 934 次浏览 0 位用户参与讨论 [复制链接]
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减少内耗,享受自己的生活,把幸福放在手心里。
i7T7lWQzuw1wCQqW.jpg



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状态:



  • 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,对事情担忧、紧张;


  • 遇到事情自我怀疑、拖延、不知道怎么办;


  • 即使没做什么也感到非常疲惫,打不起精神。


这些就是精神内耗的一些表现形式。精神内耗也叫心理内耗,会影响个人情绪、降低生活质量、降低信心,甚至恶性循环以至心理失衡。
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的:
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,当资源不足时,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,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 人心理非常疲惫,无法有效应对外部事物。
了解内耗产生的原因,减少内耗的发生,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。

1

内耗是怎么产生的?
从进化的角度,人类有三重大脑,分别掌管不同区域:




  • 爬虫脑——主宰着我们呼吸、心跳、内分泌等,我们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。





  • 理智脑——掌管认知功能,包括控制、判断、决策、记忆等。


  • 情感脑——负责感受系统,比如欢乐、悲伤、痛苦等情绪体验。



理智脑和情感脑共同决定了我们的意识,相互协同发挥作用。
有研究表示,为了减少身体耗能,生活中有90%的时间大脑是自动导航模式,只有10%的时间会采用理智控制模式。
在自动工作模式下,核心是依据情感脑来指挥行动,依据感受来进行判断、选择、决定。
当情感脑被理智脑压迫,将负面情绪压抑下来,就会导致我们自我怀疑,感受到沮丧、无意义。
常见的场景有:
“为了维系关系/顾全大局而忍耐”
“做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”
“不能消极/放弃,我必须振作......”
当理智脑和情感感开始冲突的时候,专注力、记忆力、思维能力都会受限,处理问题时身心能量不足,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疲惫感。
了解大脑的运作模式,我们会知道,看到自己的感受很重要,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,快速行动起来,把心理资源用在解决问题上,可以有效减少内耗。
2

减少内耗
注意你的心理能量信号
心理能量指的是你的大脑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状态下,保障日常信息流通和进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。
早上出门的时候觉得精神很足,经历了一个小时的堵车,到公司又开始了一个紧急的会议,这些结束后,精力就减少了,等到忙完一天的事情,回到家再照看孩子,能量更低了。
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能量是如何波动的,倾听身心发出的信号,有助于让自己保持良好状态:




  • 如果平时好好睡一个晚上,或者休息一两天就能让自己动力满满,说明心理能量比较充足;


  • 当感觉疲惫、工作效率降低,对事物的兴趣减少、不想和朋友往来,可能心理能量正在减弱。如果处于这个状态,需要做出调整;


  • 当你做什么事情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、经常焦虑、有胡思乱想的念头、睡眠质量很差,这是比较危险的信号,要及时寻求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。


随着心理能量的变化,身体层面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,比如:肩颈酸痛,背部坚硬、腹泻、肠胃不适、性欲减退等。
以上只是参考,帮助对自己的心理能量进行简单评估,具体的心理能量情况因人而异,同时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程度也很关键。
心理能量越往下滑,症状会越多,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。
有些人被确诊抑郁等心理疾病后不敢相信,可能是因为心理能量消耗得非常慢,慢到自己甚至无法意识到,实际上已经精疲力竭了。
每个人的心理能量就像一块电池,能量足的人抗压能力强、内耗少,而能量低会让一个人生活质量下降,加大了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,记得多为自己充电,保持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。
3

提升心理能量
我们可以这样做
你可以试试这些小事,或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列一个清单,看看做哪些事会让心理能量消耗,哪些事能给自己充电,找到自己的界限,尽量维持在界限之上。
睡眠:如果你可以在23:00点前睡觉,就尽量早睡,睡前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,让自己拥有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,这是保持良好精力的基础。
锻炼:对于长期坐在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者,体验锻炼是非常有效的放松方式,根据自身情况,选择感兴趣且容易开始的运动,只是走一走或者伸展运动,也能让自己状态更好。
信息摄入:留心自己在看的媒体内容,可能会有夸大的成分,减少那些过度刺激( 担心、焦虑、恐慌 )的内容,他们会不知不觉消耗心理能量。
放松时间:当你觉得特别疲惫,状态很差时,及时让自己休息放松,可以接触大自然,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。
幸福回想:回想一下你所经历的让你开心、兴奋、感动的瞬间,把它们视觉化。你会重新感受到当时好的感觉,这会让我们更有力量。
心理学家海灵格说,在每一个当下时刻,我唯一要做的,就是全然地允许,全然地经历,全然地享受。
减少内耗,享受自己的生活,把幸福放在手心里。

参考资料:
于德志《反内耗》

本文来源:安肯心理
本文作者:良姜
责任编辑:六六
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,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,以及所引用资料(如有)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,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、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。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 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关于我们| 旅顺网 |网站地图|辽公网安备 21021202000322号

最美旅顺,旅顺生活门户网站 - 爱旅顺,爱这里。

侵权举报:本站所涉内容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:18504231230 | 在线客服微信号:wg19880509

Copyright © 2022-2023 旅顺网   All Rights Reserved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( 辽ICP备2022005502号 )

快速
回复
返回
列表
返回
顶部